“就像中科院不会招一般的研究人员一样。”
2022年,裁员、跳槽、就业这一系列职场话题,是行业里绝对的关键词。

葡萄君的许多朋友都是这些关键词的亲历者。情况大家有目共睹——不仅是大厂在裁员、社招的HC(headcount)在缩水,校招的就业率也创下了历史新低,大把的应届生、从业者在家待业,或是考虑另觅出路。

而这诸多现象都可以指向一个话题:找工作太难了。不少人甚至难以寻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就更别说可望而不可即的T0级厂商了。

面对艰难的大环境,我们似乎很难改变什么。但换个角度想想,一些HR、猎头亲传的技巧与心得,会不会让我们找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在他们的认知中,又有什么“上岸”的诀窍?本着这样的目的,葡萄君分别采访了猎头公司ACGNRecruit的CEO朱宇成,吉比特&雷霆游戏的HR季新波,以及某T0级厂商的校招HR。

不过,他们的许多回答却不谋而合,并让我认识到了一些找工作的认知误区——找工作不需要什么套路,只要清楚公司想要什么、自己做过什么,往往就足够了。不论你是打算加入游戏行业,还是寻找一份新的工作,他们的观点或许都能对你有所裨益。

以下是经过整理的采访实录:

01 缩招的同时,office集中在更少人手中
葡萄君:最近这大半年,大家都觉得大环境很艰难。在你们的角度有什么感受?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目前的感受是,一些前两年扩张步子较大的企业,裁员收缩力度也大;前两年正常招聘的一些中小厂裁员力度倒没那么大,流动率也比较正常。

季新波(吉比特&雷霆游戏HR):我们和大家的感知差不太多,首先公司招人确实会更谨慎,只有个别公司比较积极。市场整体的最终入职相比之前会冷一些,但一些核心、优秀的人还是在被抢,因为真正流出来的依然很少。

葡萄君:你们收到的简历数量会激增吗?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相比去年肯定多了很多,像是市场上还没有消息时,某个企业的简历突然变多,我们就知道它在裁员了。特别是某些部门此前看不太到简历,但某个星期同时出现三份的情况。

校招HR:校招方面,我们这两年收到的投递量都比较大,投录比大概是数千份简历招三四个人。另外,可以说offer是掌握在少数同学手里的——我们最终offer阶段的同学,手上基本会同时有腾讯、网易等头部公司的至少两个offer。他们的经历非常漂亮,尤其是2022这一届,毕业于海外高校、常青藤的同学很多。

季新波(吉比特&雷霆游戏HR):社招方面绝对数量会增加,但不会特别多。校招方面感受会更明显——像我们往年在校招上要投入较多的宣传和精力,才能得到一个大概的简历量;但今年我们做的事情少了,简历量却比之前所有年份都更高。

葡萄君:这样的大背景下,求职者们的需求有什么样的变化?

季新波(吉比特&雷霆游戏HR):因为今年应届生的签约率、就业率变低,有人可能会选择读研或者降低预期,比如接受更低薪酬的工作,或者非正式员工走外包的方式。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流动方面,大厂出来的人肯定还是希望去大厂。比如腾讯出来的人可能就是看网易、米哈游、莉莉丝等Top级别的厂商,像深圳这边可能是看到吉比特,但再往下看中小厂,他可能就没太大兴趣了。

现在的情况是,从大厂出来的同学们在狂刷简历投职位,而那些大厂里还在职的同学们也在狂刷简历投职位,谁知道下个月被裁员的名单里有没有自己。

葡萄君:通常来说,被裁员会对后续求职造成较大影响吗?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还好,因为大家都知道裁你不是因为你能力不行,很多时候是因为这个部门被连锅端了。如果背景、能力匹配,企业并不在意你是不是被裁出来的。

葡萄君:如果用更细的岗位来举例,哪些人找工作更难了?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原画方面初级很难,中高级则非常缺活好的,如果活一般,即使工作时间长也会困难。因为前几年二次元崛起,大家都在搞二次元项目,那时开始有大量培训学校主打二次元原画、角色原画培训。这一波两年下来,很多人的作品都是二次元风格,已经有些供大于求了,所以大家现在招原画都很挑。有些招聘单位还会去微博、A站看候选人的粉丝数量。

画画一看天赋,二看积累,进入的门槛低,但出师的门槛很高。许多人在大学毕业后读了一年原画培训班出来找工作,他们的水平和画了很多年,或者有灵气的人的水平差距还是会有一些的。但我也想和刚入行的原画同学说,克服暂时的挫折,需要有坚持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等到某天会突然拨云见日、厚积薄发的。

而门槛较高的程序开发,如客户端、服务器仍然供小于求。一些有钱的企业对程序员的要求就是985、211,你有兴趣做游戏开发,毕业过来我就给你2~3万一个月。

葡萄君:招人的时候,作为HR通常会比较关注哪些因素?

校招HR:校招方面首先是有无实习经历、专业是否对口,其次是游戏经历,特别是发行、策划,如果没有写到游戏经历基本是过不了的。

季新波(吉比特&雷霆游戏HR):社招方面,大部分更看重的还是即战力。其实通过项目和工作积累的能力好,剩下的都问题不大。

葡萄君:听起来项目/实习经历是第一位的,但如果没有或不匹配怎么办?

季新波(吉比特&雷霆游戏HR):做对应的研究,看看你的简历到底有没有其他能吸引人的地方,比如表现出你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主动性。不同岗位、人的看法其实不一样,但从整体基调上来说,公司也会更想找一些有潜力的人一起成长。当然,有一些岗位即战力是必须的,这就没办法。

02 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
葡萄君:如果抛开运气因素,还有什么手段能提高初筛的成功率?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如果你本身过往经历比较好,其实也没什么好提升的了。因为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你挑工作,而不是工作挑你。

如果经历不是那么硬,冲大厂被拒的概率就会非常大。这时你可以考虑调整目标、退而求其次,比如去中厂或考虑其他城市。一般是先看项目质量,厂牌放第二位,因为好的厂牌也会有很差的项目。

如果你特别喜欢某个项目,就针对性地做一些demo或者作品给企业看。很多求职者其实是海投,并不会针对某一个项目去做研究。但海投真的就是看脸——你海投,企业也是海看嘛。你有针对性地做准备,成功率高一些,自己还不会太累。

葡萄君:作为HR,你们怎么看待这种操作方式?

校招HR:校招方面,我们很在意求职者对游戏的理解有多深。很多人都会写小作文,第一句就是“我从小玩红白机”,写了一大堆。但写多了以后,这种经历就慢慢变成了必要条件,不会再加分了。更重要的是,如果对游戏没有思考,只是一名玩家,离加入游戏行业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的。

季新波(吉比特&雷霆游戏HR):我相信大部分公司不缺简历,只是缺匹配的简历。如果你自觉没什么优势,那总得从JD里推测出对方想要什么,然后真的投入时间、在简历里凸显出来打动人,让人看起来更容易信服。我觉得这是大家更加需要关注的,至于用什么形式来凸显,反而不是那么重要。

葡萄君:像美术一般都会通过作品集筛选,但像策划简历上附的作品,HR一定会看吗?

季新波(吉比特&雷霆游戏HR):坦白来说,要看他能不能抓住HR的眼球。降低别人打开的时间成本,确实能提高概率。但我觉得还是要引导大家少在意这些方法、套路,多思考内容本身。很多人会花大量时间研究简历、面试的套路,但HR其实很容易识别这些套路,或者冲着包装减分。

葡萄君:作为猎头,你们帮候选人找工作时会先干什么?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先跟他聊,主要是看这个人沟通能力如何。如果作为策划岗位沟通还很差,比如问一句好久才回,或者一问三不回的,我们基本就会判定他求职欲望不太高,然后pass掉。因为我们主要的工作是筛选和助推,候选人必须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我们才能推得动。

当然,一些程序开发会有较为内向的情况,很多企业也理解这种性格。这种我们就只能尽量去帮企业找到他要求的人,后面如何就看缘分了。

葡萄君:你们一般会怎么助推?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一般来说,我们会分析候选人的项目背景、经验以及过往亮点。经过评定,如果和某家企业特别适合,我们会重点跟企业提一下,如果企业对我们比较信任就会有加成。之后如果到了面试环节,我们会跟求职者说说之前得到的一些面试情报,比如制作人喜欢的游戏题材,以及你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把哪些方面重点说一说。

葡萄君:你们要细到这种程度吗?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对,我们这行也很卷的。像是之前有个候选人大厂面过之后,我们才知道那轮面试有三位部门高层同时面一个候选人,有时可能还会再加两位。知道这种情况后,我们就会提前给后面的面试者打好预防针,让他心里有个底。

葡萄君:像这种情况有可能提前押中题吗?有什么能注意的?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这时基本没法注意什么,因为多人面试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只能随机应变。而且我们不太会建议你一定要针对哪个问题做准备,主要是针对你自己做准备——你实际经历过什么、解决过哪些困难,要捋清楚。不然问到一半你含糊其辞,人家就会觉得你很水。

校招HR:押题大概率也很难押中。有的面试官路子蛮野的,比如我有遇到面试官会临场发挥,问同学某个大型城市有多少盏路灯这种考察思路的开放性问题。

葡萄君:你们印象中还有什么比较经典,或者稀奇的面试题目吗?怎么应对?

校招HR:我常问“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同学会过于实诚,一下子说自己好几条缺点,而且听起来都致命。虽然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是好事,但可以稍微委婉些,或者找找补。像是说“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尽管还有些后遗症,但也在慢慢改进。”

另一方面,最好也不要借机凡尔赛。比如说自己的缺点是太负责任、一直加班,导致自己没有个人生活……虽然我以前也这么答过,但现在想来是很虚伪的。另外,最近还会有面试官问到MBTI16型人格的相关问题。

季新波(吉比特&雷霆游戏HR):我的建议是,可以花时间思考这些题目背后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不要去背网上套路化或者看起来设计很好的答案。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我问了很多HR,他们都表示就是正常问问——比如候选人在什么样的项目遇到过什么难点,看看他们心里有没有数、能不能搞得定工作。HR都太忙了,没工夫玩套路。

葡萄君:如果是实际经历没那么丰富,但是表达能力比较强的人,你们会鼓励他去多一些表演成分吗?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我们会建议他实事求是一点。其实大家都会吹,但奇技淫巧能混过一时,混不过一世。做游戏也是人生的修行,追求的是自我哲学和价值观在游戏中的体现以及表达。如果你太追求表面的东西而忽略自身和事物的本质,就偏离了修行的道路。

真正应该改的不是包装,而是求职态度——你能对职业发展、行业认知有一个正确、谦卑务实的态度,实干型的企业就会比较喜欢;如果装得特别牛,可能能唬住一些企业或博得一些爱假大空的领导的欢心,但时间长了还是会露馅,真正牛逼的人不需要装。

校招HR:其实也要看“表演”的是什么——如果是夸大实习经历,我们的面试官多多少少可以感受到一些,毕竟他们也从业多年了。社招的“老油条”或是传说中的“面霸”确实有可能会成功瞒天过海,但我们也会有背调环节来验证。不过像积极性或热情这种难以捉摸的东西,要在一场面试中判断出是不是在“演戏”就比较难了。

季新波(吉比特&雷霆游戏HR):最重要的就是真实——任何人肯定有看走眼的时候,但即使蒙混过关,这件事对求职者本身来说是一件好事吗?可能也未必。我觉得真实地表露、表达自己,做好准备,对过往的工作有一些系统化的总结、提炼和思考,能把过往的工作和对岗位的一些理解串联起来,这就是加分项。

葡萄君:至少是不是能准备一些面试话术?比如从网上看一些优秀的模板回答。

校招HR:可以准备,但我觉得收益比较低。但自我介绍可以用到模板——我比较建议同学们不要现编介绍,以免显得逻辑混乱。另外要把自己做过的东西梳理一遍,如果是视频面试,也可以把特别想展现给面试官的东西记下来,在面试过程中瞄一眼,提醒自己如果有机会的话引导面试官展开聊自己擅长、出彩的经历。

葡萄君:从猎头的角度看,你们会不会觉得公司的面试太严苛?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都是比较严苛的。毕竟公司委托给猎头的岗位都是要挑中挑、寻中寻。所以他们即使招不到人,也一定要严格一点。特别是大厂——他们的心态就是不急了,慢慢看。

葡萄君:反正也拿不到版号。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拿不到版号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像HR和我们会比较急,但是制作人、项目负责人,他们就会想再挑挑看。如果碰到某个项目组急需有人顶上,候选人的成功概率就会特别高,可能一个礼拜就定了offer。

但碰到那些不太急的岗位,可能过了半年还没定下来。所以这件事也有点运气成分在里面,有时一样的条件在不同时间段,结果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03 游戏行业是一座围城吗?
葡萄君:对一个普通的游戏从业者来说,进米哈游、腾讯、网易真的就特别特别难吗?还有什么办法?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有几种方法,要么出国读一个硕士拼校招,要么不要拼国内的大厂,看看国外的机会。比如程序开发看看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地的游戏企业,有些甚至可以远程协作。在国外企业做过一两年,有了一定项目经验再去冲大厂,总之要让自己的简历上有一些亮点,能够抓住hr的眼球。如果简历没有亮点,内部又没有朋友可以直接推荐,你投米哈游、网易这些头部大厂其实也是在浪费时间,就像中科院不会招一般研究人员一样,要么你牛,要么你有关系。

葡萄君:HR通常会怎么看非应届读硕士拼校招这种操作方式?会不会觉得是水硕?

校招HR:这确实是一条有效的路,但是也是一条挺难的路。关键在于要有一条明确的路径——比如你真的很想加入游戏行业,可以在读研期间积攒一两段相关的实习经历,再曲线救国慢慢跳。不过一般我都不太推荐这样做,因为这对于人生是一个很大的抉择,如果最后不成功可能会浪费人生中很宝贵的几年时间,所以一定要想好再做。

另外,也会有一些公司不太喜欢工作后读研的人。因为他们年纪确实会稍大一些,比起应届生学习能力跟耐操能力可能都有所下降,并且他们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校招生”。当然,也有业务部门很喜欢这样的同学,觉得他们已经是思想上的职场人了,不会那么幼稚,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季新波(吉比特&雷霆游戏HR):有一种情况我们会留意:比如某人2022年毕业,但是读硕士是2023年开始的,那么他可能就是在2022年没有找到工作,gap一年被迫读了一个硕士,这种情况多多少少会容易被人贴上这样的标签,在有的公司可能过不了简历这一关。不过在我们这儿,是否录用和这些东西其实没有太多关联,最后还是拼实力。

葡萄君:除了读硕士拼校招,还有其他可能的方法吗?

校招HR:如果是技术向的同学,可以试试报班。我之前偶然遇到一个同学,他在互联网电商公司做UI设计,想转行来做游戏,但其他行业的UI与游戏行业毕竟有较大的差距和壁垒。所以我也坦诚告诉他,这样的情况基本不太可能通过初筛(至少我们公司是不行的),如果真的非常想转行,可以考虑报一个美术培训班。后来他真的脱产上了两三个月,就成功入职转行了,现在已经是同事啦。

报班的意义一是转变他的行业思维;二是积累作品集;三也能侧面反映出他的魄力和决心(在本HR看来)。不过这条路可能仅对美术比较容易一些。

葡萄君:现在其他行业转行做游戏的成功率高吗?

校招HR:要看具体情况,有的游戏项目很难从游戏行业找到的稀缺人才,就会从外面挖猎。比如影视行业的分镜师、动画导演。但说实话,如果是那种在自己行业混不下去了想到游戏行业来的,我估计也比较难。

季新波(吉比特&雷霆游戏HR):看工种的稀缺程度。游戏行业还是缺优秀的人,一个工种在整个人才市场上的供给情况,决定了转型的难易程度,其次则是这个行业本身的门槛。就互联网行业来说,在于这个人到底掌握的是上层还是底层的东西——底层能力是可迁移的,而只有上层能力则非常困难。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互联网方面就我接触的来说不太高,比如UI设计,因为它们的设计方向不太一样。如果不准备一些贴近游戏的作品,企业一看就会pass掉。我们运作更多的是建筑设计行业转游戏。比如建筑设计师一般会转关卡策划、TA、场景原画。

葡萄君:听说建筑行业加班太严重了,所以有很多人转向游戏。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对对对,这种名声都已经传到你们的耳朵里了。建筑设计院的工作强度和游戏行业差不多,钱大概打个对折甚至是三折。现在房地产行业整体下行,很多建筑师也觉得行业在缩紧,所以有些喜欢游戏的就会想要转行。

葡萄君:换个角度来看,逃离游戏行业的人在激增吗?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目前看还不多,因为游戏行业还有钱赚。

葡萄君:但现在舆论环境压力很大。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现在无论哪个行业舆论环境压力都很大,没有压力的都是垄断性行业。

葡萄君:你觉得未来几年的情况会如何?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未来几年,所有大的、有钱的企业,在制作项目时肯定是以海外市场为主,所有的项目都以拿不到版号为前提去布局,所以招人方面也会更多考虑出海经验。在国内市场厮杀的,可能更多会是中小厂商,因为他们没有资金和人力去布局全球市场,但有能力的基本上都会出海。

对求职者来说,国内市场大厂肯定是最好的。因为大厂一有资金二有人,容错率跟活下去的概率大——因为我们中国游戏市场企业的兴衰胜败节奏真的太快了,2年前这CP还在招人,今年就解散了,你在这样的惊涛骇浪中不选自己能上的最大的船去选小船只能徒增自己死亡的概率。

当然,为爱发电选独游公司也可以,发2年差不多就可以润大厂了。

国外游戏行业节奏相对慢一些,一些国外游戏公司都已经40年、50年运营下来了,这种环境下选择有特色的游戏公司也是可以接受的。

而我国游戏行业的节奏属于一天三变,制作人项目组每天都在不停磨合创意,今天可能还有需求,明天就没了。你并不知道你进了企业之后能不能稳定干个10年,现在甚至是进了大厂的项目,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哪天就毕业掉了。现在真实的情况,就是点醒了大家——大厂也会裁员。

葡萄君:面对这种情况,求职者还有什么办法吗?只能永远身世浮沉?

朱宇成(ACGNrecruit猎头):没什么太好的办法,要么继续往核心部门走,要么不断提升能力,去做更好、更优质的项目。

如果只是为了提升工资,跳槽永远是你最方便的方法,但是这样你的简历会很难看,这样弄到三十几岁,找工作可能就会越来越难。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有些人可能就在一家企业干6~8年,从最基础的角色原画一直干到主美,也有人一年就换一个,看你自己要什么。

葡萄君:如果有一些需求相对小的岗位,厂商就是锁HC了,求职者该怎么办?

季新波(吉比特&雷霆游戏HR):我也没有办法救他,只能等。如果是小公司,还有可能通过一些面试表现来影响老板破例,但作为求职者,你很难去改变大公司或集团公司的行为。我的建议是,你要考虑这是不是你真正在意的东西,你是不是一定要进大厂或一定要拿下这个岗位,还有没有其他的选项。

比如你确实有经济压力,需要快速得到一份工作。这时就需要降低预期,或者找一份相对容易的工作;如果不是,你想要的就是进大厂,那也没什么问题,比如你资金还比较充足,你就多做一些准备,跟大厂人保持联系,以便第一时间去准备。













一年了,OPPO迷失在“三分天下”的梦想中

“三分天下必有其一”的口号,含金量如何?
2021年7月,一直把“本分”挂在嘴边的OPPO在自己一年一度的科技大会瞄准中国的高端手机市场,罕见地高调了一把——OPPO副总裁刘波提出“三分天下必有其一”。

打脸也来得非常之快,今年OPPO发布的高端FIND系列售价大跳水:

2022.3.3发布的OPPO FIND X5顶配版发布时定价6799元,5个月刚过掉价1300元;

2021.12发布的OPPO FIND N顶配版发布时定价8999元,大半年过去,掉价920元,而本身它就是定价最低的折叠屏;

再往前追溯,不仅是这两款高端机型,OPPO FIND系列的各代产品在发布半年之后,都有着500-1600元不等的掉价。

作为对比,同价位的华为高端系列半年内几乎不怎么掉价,小米数字PRO系列的掉价幅度也要更小一些——在400-1330元之间。

目前整个全球高端市场的局势是,苹果占了一大半,华为份额逐渐缩减,小米、OPPO、VIVO竞争激烈。其中,OPPO始终以1%的差距落后于小米。



(2020-2021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销售份额图 图源:Counterpoint 官网)

那么,OPPO能追平这1%的差距吗?更长远来看,其“三分天下必有其一”的口号,含金量如何?

本文将以OPPO为切入点,透视当前高端市场手机厂商的处境,探讨其“高端化转型”的可能性。

01 迷茫的OPPO
作为OPPO极力主打的高端系列,FIND X试过了各种努力姿势。

2018.7发布的OPPO FIND X1是开山之作,以4999元问世,首发霸占京东、天猫等多个榜单,在京东平台仅用47秒突破一万台,在当年8月份的销量也很不错——OPPO Find X力压华为P20 Pro夺得了销量第三的好成绩,成为8月份中国手机市场中最畅销的安卓旗舰。



(OPPO FIND X线上平台首发情况 图源:IT之家)

却不想,这创下了OPPO在高端市场最高光的时刻。

第一部卖得不错,于是在两年后发布的OPPO FIND X2 往上探了探价格——标准版达到5499元,顶配版达到6999元,是当时国内最贵的手机。

如此高价使得这两款手机首发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截止当天晚8点,天猫平台X2标准版与Pro版销量均未超过2000台,而京东后台数据也是如此,标准版1415台,Pro版1954台;

后续销量更是惨淡——过了三个月,X2系列两款机型在京东的月销量不过万,而对比其它品牌同价位机型,在京东的月销量基本上都在3万以上。

既然高价走不了,OPPO选择降低姿态。X3系列定价不再高昂,标准版降价1000元,顶配版也跌落至业内的高端线5000元以下,这下首发成绩是上来了——OPPO Find X3开售15秒,销售额轻松破亿,但在一个月后,却还是销量平平——参考某一电商平台数据,OPPO Find X3单月销量不足3万台。

再一经对比,同价位的红米K40月销量突破10万台,小米10S的月销量接近10万台。

高价和低价均试过却未达预期,那么,下一步新款该怎么走?OPPO选择了“都要”。

X5系列标准版再降价500元,顶配版升价300-500元不等,试图在同一系列给出低价和高价的选择。但结果是,首发和后续销量一样惨淡——X5系列的两款机型在京东平台一个多小时的销售量加在一起不到7000台;当月在三大主流电商平台上的销量大约为两万多台,最高不超三万台。而同价位的小米11开售仅21天,销量便突破100万台。

总结OPPO这些年在高端市场的表现,如果说定价奇高的X2系列卖不了情有可原,那么,为什么屡屡降价的X3、X5也不能凭低价翻盘?

答案很简单,几乎每个FIND X系列,配置上都存在致命短板。

其他高端旗舰有的,OPPO要么没有,要么比不上:

X1、X2两代没有无线充电——当时不少顶级旗舰机都加入了无线充电功能,如小米MIX2S、三星S9以及苹果iPhone X等;

X3的内存、马达配置低——其它高端旗舰机都已经提高到LPDDR5的情况下,Find X3内存用的还是LPDDR4X,大家都用X轴马达的时候,它还用的差一级的Z轴;

每一代的续航能力都要比友商差······

由此带来较差的体验感失去了自己原先的受众,同时口口相传,也劝退了想要新入手的消费者。

而OPPO极力主打的配置亮点——拍照,存在着定位不明确问题,导致没有一个牵引消费者的摄像技术。

想要打造一款让大众记住的拍照手机,必须要有延续几代的经典设计。而在OPPO高端旗舰店的历代产品之中,摄像技术都只停留了一代——X1的升降式镜头,X2的潜望式长焦镜头,X3的显微镜头,X5放上了自研的芯片NPU,又对X3的摄像机组进行减员。

混乱的配置造成了与市场主流相反的定价结果。一般情况下,得到了市场和用户较好的反馈后手机品牌会逐步加价——例如华为的高端MATE系列,Mate 8首发价2999元,Mate 9首发价3099元,Mate 10首发价3899元,Mate 20首发价3999元,Mate 30首发价3999元。而OPPO的定价却走了个过山车——高起点出发,突然上到6999的顶点,一直到目前快速下坡,还没探到底。

02 高价低配的无奈
在拆解手机厂商的高端化策略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高端手机?

它应该是全能的——芯片,系统,硬件,外观都是一流,别的细节也不能拉胯。在此基础上,它还必须至少在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能有强势的话语权。例如苹果的系统,三星的屏幕,华为的通信技术。

当它们都有让人无法拒绝的技术亮点时,即使某些方面不突出,如华为屏幕不行,苹果续航不行,都不是消费者不选择他们的理由。

先来看看华为是怎么成功在国内高端市场上立足的。

流水的苹果,铁打的续航差,信号差。华为的打法是,在坚持自研芯片的基础上,追着苹果,“查漏补缺”。

在续航上,华为先治标——通过加大电池能量密度,采用特有的极限高能快充电池短暂提升手机的续航能力。

再治本——华为从三个层面去解决手机的耗电太快的问题。一是在通信层,通过增加射频电路的休眠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耗电;二是在系统层,拉齐手机应用唤醒时间,拉长休眠间隔;三是在芯片层,过滤掉无用的通信消息,减少被唤醒的次数。总结来说,就是从底层出发,减少不必要的唤醒,从而缩短“工作”时间。

一系列操作过后,成果也很显著:

2017年,iPhone Xs MAS作为当时电池容量最大的iPhone,也仅达到3174毫安,而华为的整个高端系列至少有4000毫安的电池。

如果你习惯了华为的大电池+超快充,再去用苹果,就会有续航焦虑——早上出门没带充电宝,如果一直用,下午就会没电。

而在通信这里华为“以己之长攻他人之短”。华为本身就是做通信的,拥有中国最多的基站现网,并且也是和三大运营商合作进行网络优化最多的公司之一,技术,设备优势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长焦镜头也是华为“人无我有”的一大招数。凭借强势的差异化打法,华为成为第一个中国高端品牌。

当然,差异化策略不是人人都有实力运用,小米选择做低配版的“六边形战士”——跟随战术+低价均衡堆料。

首先是学习大家的特长。

华为的拍照不错,小米跟随。2019年,小米CC9Pro发布之后,凭借着1亿像素的摄像头,支持10倍混合光学变焦以及50倍数码变焦的软硬件优化,在DXO拍照得分上追平了华为Mate30Pro,并列世界第一。

在2020年的拍照榜单上,我们可以看到小米有能够排到第二的高端机型,并且多个机型上榜。在今年,华为在3.31刚刚结束了和徕卡长达7年的合作,小米5.23就宣布与徕卡深度合作,欲重现华为和徕卡联合推出P9时大卖的成绩。



(小米、华为DXOMARK榜单排行情况 图源:什么值得买官网)

苹果的品牌打造能力强,小米跟随。

在今年的发布会上,小米提出“我们决定正式在产品和体验上旗帜鲜明地对标苹果”。在这样的战略之下,小米制定了米12双尺寸双旗舰“一大一小”的产品策略,正式向苹果看齐,分别对标了iPhone13和iPhone13 Pro Max”。除了尺寸,小米也在摄像,屏幕,续航等方面对标苹果。意图很明显,雷军自己也说了——向苹果学习,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一步步超越苹果。

其次是低价堆料。

通过对比小米10/11/11ULTRA与同时期但价位略高的OPPO的X2/X3/X3 PRO配置的平均参数,我们发现,除了屏幕和摄像,小米的CPU、内存、续航、无线快充、马达性能都要略高于OPPO,同时,小米还多配备了红外线功能。

整体来看,小米的综合实力更优,低价堆料表现还不错。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OPPO不能学一学小米的低价堆料策略,却总要落得个“高价低配”的名声?

OPPO也不是没有堆过料。

2020年3月发布的OPPO FIND X2 PRO,不仅实现了120Hz刷新率,还上了2k+分辨率,65WSuperVOOC2.0快速充电,IP68级安全防护,CPU也是市面上最强的款·······总而言之,都属于顶流配置。

堆料的结果便是,X2 PRO给出了6999元的“天价”,要知道,同样是8GB+256GB,苹果的IPHONE12不过6799元,华为的MATE30 PRO不过5799元。

这之后,OPPO再也没有敢激进地堆料,而是在守住价格上限的前提下,适当“低配”。

先说说高价。早些年OPPO面对偌大的手机市场,通过定位年轻的女性群体,将自己的技术更多放在年轻女性更偏好的拍照技术上面,获得了自己的特定受众。而基于这一定位所吸引过来的群体,对产品的配置升级及亮点的敏感度不高,所以OPPO需要做大量的宣发来展现自己的产品,于是开始请明星代言,上电视,抢广告位,这几个项目动辄上千万。

到处可见的OPPO线下店既是OPPO的铠甲也是软肋,重点布局线下能够拥有更庞大的市场,也必然会有层层经销商分成,这也是OPPO必要花费的成本。

宣发和线下这两个固定成本无法忽略,再加上又和索尼联合定制传感器,和三星定制屏幕,又是砸钱搞研发——否则,77000多项专利申请也不会凭空而来。为了有饭吃,OPPO的钱只能来自于昂贵的定价。

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低配”问题。

只有当品牌有着长期鲜明的特点时,大家才会对其产生依赖——拍照就是OPPO唯一能够牵引特定受众的那一点。基于此,OPPO死磕拍照,从一代的升降式镜头,二代的潜望式长焦镜头,三代的显微镜头,五代的自研影像芯片NPU,找尽了亮点。

但亮点是需要用钱砸出来的——2016年OPPO开始每年花大价钱和索尼联合定制产品,22年又和哈苏合作研发光学技术。联合定制的成本OPPO并未透露投入,据小米和索尼合作研发投入来看,小米需要分摊1500万美元的一半。在整个摄像方面,OPPO方表示,自己将长期研发,不计成本地投入。

当钱砸向摄像头的时候,一些取舍就必须要有了:无线充电的缺失,马达的降级,配置上自研芯片之后被迫减掉的亮点摄像头,始终上不去的电池容量......

换言之,OPPO高价低配,实属无法“既要又要”的无奈之举。

这种无奈的根源也很简单,没有自己的底层技术,在别人的东西上再怎么联合定制,再怎么“魔改”,终究差了点意思。

03 自研道阻且长
OPPO自研芯片的无奈,从内部文章中便可看出——“做芯片,我们实乃不得已而为之,出于OPPO自身的差异化需求,用户的全场景科技体验需求,还是出于手机‘软硬服’一体化的需求,即便是像高通、谷歌这么优秀的合作伙伴,都很难在现阶段支持我们的梦想。”

这段话放在它现在自研出的NPU芯片上,可以翻译成——自己新研发的影像算法如果搭载通用的芯片,只能用于拍照AI降噪,不能用于视频录制,导致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并且整体手机功耗也降不下来,更何况自己手机的电池容量本就不高。

所以想要让自己30000多个授权专利得到施展,自研芯片是必走之路。在2017年,OPPO就意识到了这件事。

OPPO先成立了一个子公司,研究看看芯片到底怎么弄。2017年底,OPPO子公司上海瑾盛通信成立,同时派出了自己的老将金乐清助阵,这位老将曾经带领OPPO的工程设计团队实现了第一部OPPO手机的开创性设计。

公司和领头羊都有了,补充人才随之而来——2018年,瑾盛通信将“集成电路设计和服务”纳入经营项目,员工人数达到150人(小米松果电子当时100人),正式涉足芯片设计领域。

接下来就是和其他芯片设计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并继续建公司为自己补充弹药,收集芯片人才。

2018年11月,OPPO与6家芯片及终端类厂商签订VOOC闪充专利许可协议,6家有4家是芯片设计公司,OPPO在后期也将这些芯片设计公司纳入到自己的生态伙伴之中。

2019年8月,OPPO又成立了一家芯片设计公司——哲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招兵买马十分迅速,在一个月内从展讯、联发科等芯片制造公司挖了一批芯片基层工程师。据悉,挖人才也不是没有预兆,OPPO的第一家芯片公司就建在联发科上海办公室的旁边。

在同年的11月,OPPO终于拿出第一款通过欧盟知识产权局认证的“OPPO M1”芯片商标——一个能减轻系统微处理器负担的辅助运算芯片组,根据商标说明显示,该芯片可以运用在智能手机的芯片组中。

至此,前提条件已备齐,只差一个宏大的计划。

三个月过后,OPPO的内部发文《对打造核心技术的一些思考》中提出,要执行包括软件开发、云,以及关于芯片的“马里亚纳计划”的三大计划。根据OPPO表示,未来三年将会投入500亿。

后续具体的资金投入我们并不知晓,但光是芯片人才,据业内人士测算就需要耗费8亿。

从落地进程上看,OPPO目前拿得出手的只有一个自研芯片:应用到2022年发布的高端旗舰OPPO FIND X5上的,自研芯片NPU。

还有一些未来可能的成果:

预计2023年,上海哲库将推出首款 AP(应用处理芯片) 并采用台积电 6 纳米制程生产,2024 年再推出整合 AP 及数据机的手机SoC(系统级芯片),并进一步采用台积电 4 纳米制程投片。但据行业人士分析,在制程采用及效能设计上可能仍然无法与高通、联发科相比,技术也只能先在低端产品上试试水。

如此看来,OPPO在自研这个深海里,才探到了一颗珍珠,其他还在未知当中。

这颗珍珠也探得非常激进——一般芯片需要有三年的研发时间,而OPPO从提出计划到产品落地,仅仅用了20个月,并且一上来它就选择打造6nm的芯片(当初小米,华为是从28nm起步的),而目前能做6nm的厂商也不过华为海思、联发科与紫光展锐三家,后两者还是做低端芯片的。

尽管OPPO目前步步紧凑,未来自研芯片的态势很猛,但和小米对比,OPPO还是慢了一大截:

2014年成立小米松果电子成立,开始半导体芯片研究。三年打磨过后,2017年首个系统级芯片澎湃S1问世,饱受争议。于是在2017年-2021年期间,松果转向开发ISP(图像信号处理)芯片澎湃C1和快充芯片澎湃P1,提升图像和充电效果。今年自研电池管理芯片澎湃G1,与P1合体为电池管理芯片,补充了小米初步的芯片版图。

小米起步更早,尽管在研发的道路上饱经沧桑,但也算探到了四颗珍珠,芯片版图较为完整。

同样由于布局晚,OPPO相关的投资版图不如小米和华为广。

作为国内首个自研芯片的手机厂商华为,其半导体投资链条覆盖软件、材料、设备、设计和封测等环节,更侧重于材料设备类的投资,截止目前投资52家半导体公司。

后起者小米在整个的版图也较为完善,“投资狂魔”名不虚传——目前已累计投资110家半导体相关企业,主要布局于芯片设计(110家中有89家公司),设备、材料元件都有涉及。目前脚步还在加快——6月23日投资成立半导体公司芯试界半导体,没过几天又投资参股了功率半导体厂商深圳芯能半导体有限公司,在此之前,小米已向后者投资了近亿元。

而OPPO在2021年才开始加速投资,目前OPPO已经投了14家半导体相关公司,除了两家自己设立的公司,其他投资情况如下:



从上述的投资企业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OPPO的整个半导体投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通信,定位,摄像等等技术都有,还未实现全链路覆盖。

有趣的是,查询了OPPO投资的企业股东名单后我们发现,小米几乎无处不在——在OPPO投的14家半导体公司中,和小米重合的有11家。

一步慢,步步慢,在自研芯片的道路上,OPPO已经顺利快冲取得首个自研芯片成果,但相比于友商还是优势甚微。

在自研的深海里,OPPO还要游很久。


2022年普通人想进T0级公司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