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从单一走向全面,从全面走向专一
8月5日晚间,美团单车宣布将于8月10日23时起正式涨价。7天、30天、90天三档骑行卡无折扣价分别调整为15元、35元、90元。消息一出,随即再次引发大众对当下的共享单车“越来越贵、车子太少、还车太难”等众多难题的不满与吐槽,当然也包括不少在ofo平台排队等待退押金的1300万人。



有意思的是,就在美团单车宣布涨价同日,字节跳动则完成了对一家高端私立妇儿医院美中宜和的全资收购。张一鸣曾在内部信中表示“虚拟现实、生命科学、科学计算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现黎明之曙光,需要我们突破业务的惯性去探索。”

字节跳动在生命科学更进一步,以及美团单车背后的美团,二者早已被视为业务扩张无边界企业中的代表。

01 告别烧钱时代,共享单车涨价将成常态?
在对比共享单车三巨头美团单车、青桔单车、哈啰单车的骑行套餐后,二姐发现,各家30天骑行套餐目前基本可以维持在15元左右,因地域差异及联合折扣力度不同,目前尚能提供3-5元左右的优惠,集体涨价之后的套餐费用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事实上,早在去年三月,哈啰单车就因在上海率先涨价,被众多网友惊呼“原来是哈啰单车先下的手!”一年以来,各家共享单车的优惠已经越来越少,尽管仍有随扫随走的优势,但“停车P点难找”“调度费太贵”,正促使越来越多的用户考虑自行购买通勤单车。



共享单车三巨头骑行套餐(截止2022年8月7日,杭州)

按理说,共享单车的成本从出厂就是不变的,随着大规模量产反而会进一步降价,真正占据成本大头的应该是在运维成本和人力成本。二姐在查阅整理各地监管部门对多家共享单车运营企业的处罚时发现,被罚原因也基本都集中在车辆设备数量和运维人员不足上。

早期资本一拥而入,低价补贴吸引用户,共同做大市场规模,最后几个幸存者玩家瓜分市场,这一路数,近年来早已被广大消费者所熟知。视频网站会员集体涨价和各种超前点播权益的推出,同样也是如此,大多数行业走到中后期,难以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对于共享出行领域的发展史和融资史,网上各类内容早已铺天盖地,二姐在此不再做详细的梳理和赘述。但可以明确的是,共享单车已经逐渐告别动辄几百亿的烧钱时代,涨价或将成为常态,早年疯狂注入共享出行领域的狂热资本和玩家,如今也并不会站出来任人打骂。

二姐在此提醒一句,热钱总有去处,赛道选择仍需擦亮眼睛,仔细洞察。

02 最根正苗红的玩家哈啰,早已“不再单纯”
据MoonFox发布的2022Q2共享出行APP Top10榜单,哈啰单车APP季均DAU822.76万,青桔和永安行分列二三,在县城共享出行市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松果出行位列第六,而榜单中的其他几家,对很多共享单车用户而言,可能根本连探索使用的兴趣都不复存在。



因美团单车入口在美团主APP,青桔单车主APP功能单一且背后的滴滴出行APP使用受限,凭借单车起家、随后业务迅速拓宽的哈啰,在这一垂直赛道榜单中断崖式领先后面所有玩家,其实也是在意料之中。

与其他共享单车玩家不同的是,哈啰在卖电动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哈啰电动车门店(图源:哈啰官网)

官网显示,哈啰目前在全国拥有3000+电动车签约门店,400+旗舰店,覆盖全国200+城市。哈啰顺风车、哈啰打车、哈啰电动车以及小哈换电,已组成哈啰出行业务增长的新“四驾马车”,常见的火车票预订、酒店预订、门票预订甚至电动车租赁销售等也一并被集中在哈啰APP,各类服务越来越丰富。

今年6月,哈啰还曾因有部分线下门店宣传“超4亿粉丝推荐”而被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4万元。哈啰方面回应是因哈啰电动车基于哈啰APP当时的注册用户数,以及第三方机构出具的“哈啰总注册用户达5.14亿,超四亿用户推荐使用哈啰”等内容,导致部分门店因未及时汰换旧宣传物料被罚。



哈啰5.14亿的总注册用户,应该不是凭空杜撰,特别是单车和电单车业务还有支付宝流量入口的加持,取得如今的成绩并不让人惊讶,分别背靠美团和滴滴的美团单车和青桔单车,同样拥有不凡的用户量和活跃度,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目前看已经比较稳固,短期内不会出现全新的鲶鱼玩家。

鉴于相对单一的盈利模式,共享单车玩家单纯与否已不那么重要,多条路多赚钱或许才是重中之重。三家共建市场,自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反垄断,但在吐槽过后接受它们集体涨价,却也是很多消费者们不得不面对的无奈选择。

03 从单一走向全面,从全面走向专一
共享单车行业为何由盛转衰?二姐认为主要是综合经营成本过高,管理不规范且通过涨价转移成本,资本市场不再看好等方面。



滴滴出行小程序、哈啰单车APP、美团APP服务一览(制图:二姐)

二姐比对了滴滴出行小程序、哈啰单车APP、美团APP的所有服务。

即便是增加了保险金融等服务,以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导致用户量和活跃度均出现不小的分流,但滴滴的出行业务依旧占据主导,用户心智稳固;美团则在外卖业务基础上,广泛收割着来自吃喝玩乐、送货上门、便民生活等全方面的流量;哈啰的所有业务则主要归类为出行和生活。

二姐认为,共享经济可能会衰退,但绝不会消失。

严格意义上讲,共享单车并不一定真正实现了共享经济,生产出来的单车并未很好地利用社会闲置资源,早年大量的无序投放占据道路和社会资源,到如今仍频频管理失控,共享单车这门生意,太重太难做,始终有些费力不讨好。

共享单车三大巨头背后的金主资金雄厚,基本上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商业赛道层面,共享单车早已不是各家主流平台重点关注的领域,所占的营收比重同样也不是重点。但共享经济最大的作用是应急,总有消费者会有需要用到它们的地方。

尽管近年来元宇宙、区块链、web3等赛道热闹非凡,共享单车的声音也日渐被时代洪流所淹没,但正所谓“浪花淘尽英雄”,如何才能从单一走向全面,再从全面走向专一,或许也是市面上为数不多的共享单车玩家们最需要的思考,以及最好的归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观二姐”(ID:financegirls),作者:二姐,36氪经授权发布。













消费金融的「至暗时刻」

疫情三年,消费金融行业备受炙烤。

今年,多地疫情的反复以及静态管理,让消费金融市场再次进入「至暗时刻」。以最具代表性的信用卡来看,最近,央行公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情况》(下简称「报告」),数据揭示了市场的残酷一面。

报告显示,截止到一季度末,国内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8.5万亿元,环比下降1.38%。这是继2020年一季度市场首次遭遇疫情冲击,该项数据出现大幅滑坡之后,时隔两年市场再次出现负增长趋势。



另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2022年一季度国内银行卡卡均授信额度2.7万元,授信使用率39.28%。这也是近几年来,该数据首次跌破40%。

所谓授信使用率,计算的是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与授信总额之比,它能更直接地反映客户的用卡情况。在疫情发生之前,国内信用卡授信使用率一度高达45%,但从2020年一季度市场受到冲击之后,这一指标持续下滑。

更糟糕的是,在市场持续收缩的态势之下,资产质量的变化也同样令人担忧。

截至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26.76亿元,继2020年三季度之后再次突破900亿大关,较去年四季度增长7.71%,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比例为1.09%。

事实上,不只是信用卡,从一些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一季报中也能看到市场风向的变化。

作为这些公司最重要的业务布局及收入来源,消费金融市场的波动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财报数据。从一季报来看,普遍呈现利润下滑、不良攀升的局面。但众所周知,一季度应该已经是疫情影响范围较小的时期。

一位来自已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从业者告诉我,上半年4、5月份,疫情较为严重的时期,逾期规模增长是往日的1.2-1.5倍。

考虑到风险的滞后性,更大的压力是在三四季度。但如果后续疫情仍未好转,消费金融市场恐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从金融科技公司一季报来看,潜在的危机还来自于消费意愿的持续低迷。即便是以运营见长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出现了用户活跃度大幅下滑的情况。乐信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使用乐信平台贷款产品的活跃用户为570万,同比下降30.7%。

某大行零售金融条线的人士表示,现在不管什么类型的个金产品都有资产质量恶化的趋势,甚至连有抵押的产品也不例外,这是过往不曾出现过的情况。大行尚且如此,那些覆盖「下沉」市场和客群的银行受影响更大。

种种迹象表明,这可能是自疫情发生以来消费金融市场最艰难的一段时期,虽然此次关键指标下滑的幅度不及疫情刚暴发时,但对于机构而言,相比于两年前的措手不及,市场环境的持续不振与消金行业的发展前景更令人担忧。

02
市场参与者们已经在竭力挽救颓势。

今年以来,许多银行、平台加大了对客户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不仅主动为封闭期间的客户提供账单延期、息费减免等降负政策,还展开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的运营活动以提升客户的参与度。

前述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信贷余额等多项关键数据呈现收缩趋势,但今年一季度,银行卡授信总额环比上涨2.93%,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量环比也有小幅增长,说明银行还在竭力打开增量市场。

然而,从授信使用率指标的下滑趋势来看,即便信用卡机构还愿意发卡提额、促进消费,客户也很难延续以往的消费力。数据显示,一季度,银行卡均消费金额和笔均消费金额分别同比下降4.85%和12.86%。

今年因疫情反复,尤其部分城市经历了静态管理,出行、物流受限,线下和线上消费都受到极大的冲击。此前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7%,其中,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

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来自备受疫情困扰的电影行业,其在2022年上半年交出了8年来的最差成绩单,全国电影总票房约172亿元,观影人次较2021年同期减少2.84亿,同比下跌超过40%。

此外,相比疫情刚发生的时候,今年消费者的心态、收入,以及对于未来的预期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这对于消费金融市场来说可能影响更为深远。

今年上半年,笔者身边的许多朋友都表示,自己的信用卡账单金额屡屡创下历史最低,只有以往月账单消费额的20%-50%,除了房贷、车贷等固定支出项目之外,消费支出大幅缩减,消费意愿降低了很多。

巨大的市场压力已让消费金融玩家头疼不已,而来自监管的「紧箍咒」也丝毫没有放松的迹象,反而越收越紧。

尤其监管对于消费者保护愈发重视,对于金融机构的客诉量压降等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惩罚力度也层层加码,这给金融机构带去了不小的压力。更甚的是,一些借贷逾期的客户钻了消保的空子,把投诉作为逃废债的手段。

03
眼下是否已经是「至暗时刻」?对于这个问题,消费金融市场人士看法不一,但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不太乐观。

受规模增长压力以及监管要求「让利」等因素,不少机构放松了风控门槛,希望通过降低准入来维持业务的发展。但这显然也是一招险棋,如果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无法转好,资产质量将会进一步承压。

但如果顺应趋势暂时蛰伏,很多机构又担心会就此失去市场份额,以后再难找回领地。再加上,曾经高速发展的势头一旦「急刹车」,很多潜伏的问题都会迅速冒头,包括「不良」的压力也会加速反弹。

虽然从两三年前来时,行业就在高呼「拐点已至」,但眼下「存量」之争俨然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最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中也着重强调了「高质量发展」这一要求。

包括强化治理信用卡过度授信;不得以发卡量、客户数等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以及规范信用卡外部合作行为管理等。而睡眠卡比例超过20%的机构不得新增发卡,也为行业粗放发展的模式正式按下「停止键」。

那些原本就稳健发展、合规经营的机构大多主动选择了放缓节奏,专心修炼内功,把重心转向存量客户的运营。

与此同时,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尽最大努力降本增效,这几乎是所有机构的选择。

过去两年,削减市场营销投入、权益缩水已经是市场上的常态,裁员「过冬」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而那些尚处于探索阶段、高投入低产出的业务板块,例如,先买后付类产品,以及对线下高度依赖的业务模式,则成为「被优化」的重灾区。

一位消费金融行业的HR告诉笔者,行业里很多公司都在做人员优化,薪酬也有不小幅度的下调。尤其对于一些业务部门,过去提成占了不小的比例,现在也指望不上了。如果坏账起来太快,可能还会扣去不少奖金。

另一位民营银行人士表示,对于一些业务做得比较稳的公司来说,眼下的情况还不算太糟糕。但由于大家对未来比较悲观,导致现在有些踌躇不前。

贷款不放吧,机构不发展肯定不行;放吧风险太高,一不留神就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大浪淘沙,与风险共舞、和周期对抗是消费金融的宿命。这不是他们第一次苦熬「至暗时刻」,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无论如何,行业的进化从未停止。


共享单车涨价将成常态?赛道早已“不再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