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工作的本质和意义到底是什么?真正的工作是一种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带着自由和责任,将自己的智力、意志、个性、情感等,即一个完全的自我,融入其中,并以自己独特的印记标记这个活动,使其有迹可循。工作有三个维度:平面上的客观维度(工作成果的客观存在形式)、平面上的主观维度(工作对工作主体的影响)、垂直于平面上的超越维度(工作对世界和他人的影响)。我们在工作中,只有融合了这三个维度,才能改变自己对工作的认识,找到对工作的激情,把一份平淡的工作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增强工作的动力。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帮助。



图1. 透视工作

在最近的“大辞职”(The Great Resignation)热潮中,Reddit 上的“反工作”的帖子备受关注(“失业是所有人要遇到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富人独有的!”),面对这种情形,我开始思考工作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

1. 真正的工作是一种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
工作的本质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它是对人类原罪的惩罚吗?它是公义的象征吗?它只是我们(不情愿地)为了支付账单和继续好好生活下去必须做的事情吗?它是一种能让人们施展自己的天赋、发挥自己的才能的活动吗?它是一种寻求地位和身份形成的形式吗?它和为世界创造价值有关联吗?

工作有可能是这些事情中的一件,也有可能是其中多件的集合体,但所有这些事件表达的内容,都与人类工作的独特本质挂不上边儿。虽然人类的 DNA 与黑猩猩的有 98.8% 是相同的,但是黑猩猩在一生中一天也用不着工作,而我们却要工作到老。

由此,我要提出一个人类学的基本真理:真正的工作是一种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

(1)人类工作与动物工作有本质上的不同

我在这里所说的工作,不是指马或警犬所做的“工作”,尽管这些工作很高尚;我也不是指任何捕食动物为了生存必须做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动物试图完成一些具体的目标(这不是玩耍),确实应该算是工作的形式。对于一只嗅探炸弹的狗——训练有素的动物来说,它的“工作”只是在扮演它被训练成的角色。与人类的工作相比,它的“工作”好像缺失了什么。

我所说的工作,也不是科学上所讲的“功”,我们大多数人在学校物理课上学过它的定义:功是力和位移的乘积,通常用焦耳作为其单位。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我所说的工作是一个不可重复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体(即人类)会将自己的智力、意志、个性、情感等,即一个完全的自我融入到一个项目中。人类主体做这一项目活动(工作)需要自由和责任,并以自己独特的印记标记这个项目。这样,这些工作就成为了有迹可循的。多年以后,人们在回首它时会说,“这是某某人做的。”

(2)人类工作是需要自由的

一个人从事工作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就奴隶制而言,情况并非如此。这也是我们认为奴隶制严重违背道德的部分原因:一个人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

那么,我们能完全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吗?不能。自由总是有条件的。而且,我们有不同程度的自由,这种自由有一定的范围,并受到相应的约束。它取决于很多东西,如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经济状况、我们在一定收入水平下生活的心理自由程度等。虽然受到种种限制,但我们仍然可以拥有自由。

自由是人类劳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使人类的劳动与其它动物的劳动区分开来的东西。我们不像动物狩猎那样,仅仅依靠本能。因为我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工作,或者至少能选择自己的工作方式。

即使是那些急需用钱、“不得不屈就一份工作”的人也明白,尽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还总是有自由的——他可以骂老板苛刻,然后承担最坏的后果——撂挑子走人!(我们大多数人都认识干过这种事儿的人。我总是觉得他们表现出的这种自由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没有退路的时候。)

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有一种自由:无论公司管束得多么严格,人们总是可以选择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工作,在工作中表达自己的个性。(尽管这种自我表达可能只是在装配线上与旁边的人互动、逗他们发笑,或为他们的现场工作提供个人建议。)

(3)工作是基于思想的、私人化的

有趣的是:如果问大多数人(包括我)是否有过糟糕的工作经历,他们会天真地回顾,回忆那一段经历如何塑造了自己、修炼了品格、赋予了自己伟大的精神,或使他们意识到,至少,自己不是干这种“狗屎”工作的人。

工作的每一刻都是学习的经历。对于那些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来说,几乎能将任何工作都变得非常个人化。

当我们说某人感觉像“机器上的一个齿轮”,或者某人从事已故的戴维•格雷伯(David Graeber)所说的“扯淡的工作”时,我们通常是在说,他们还没有把自我融入到工作中,也就是他的工作中缺失了“自我”。他们之所以扯淡,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全身心投入。这真是一种可怕的感觉,它有损一个人的尊严。但我们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把无聊的工作提升到更有吸引力的程度,因为我们有这样做的自由。

我能体会到做“扯淡的工作”时那种绝望的感觉。我在大学的第一次实习期间,整天为纽约的一个股票经纪人给陌生人打电话。我不仅没有实习薪水,还要为了赢得他的好感,时不时的在上班的路上给他买咖啡(用我仅有的那点钱),希望他能不计较我工作时忙里偷闲。

在实习的一开始,我天天打电话,这令我很痛苦。但在某一时刻,我突然意识到,反正自己已经被困在推销电话的工作中了,还不如学会如何把它做好。为什么不好好做呢?这种推销电话一定会培养自己某些方面的个性,尽管当时我还不知道好好做将意味着什么。

我这么想,或许只是因为我内心想成为一个“卷王”,想要比其他任何一个实习生预约到更多的客户(我们有三个实习生);或许,我想把“挂断”另一端客户的电话作为一种征服的形式;或许,只是因为我看了太多遍《大亨游戏》。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人们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基于思维的,通过思考或者是运用思维,去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许多人称之为“智能圈(noosphere)”,这个词在信息论的拥护者当中很流行。未来学家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写道:“经济是一个智能圈(是一种基于思想的系统),它的复苏速度与思想和政策的变化速度一样快。”



图2. 工作的“精神圈”

但我认为,与其说经济是一个“智能圈”,倒不如说是一个“精神圈”,即一个由人类的欲望和一种寻找意义、寻求超越的内在需求所驱动的系统。这个系统以精神为基础(“精神圈”在希腊语中意为“精神”),所有的工作都与精神有关。

当然,经济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真实的信息。但从根本上说,它是由“感觉”这种更像精神上的东西而不是计算上的东西驱动的,无论经济学家试图向我们展示多少数字指标,这都是事实。在这个精神圈中,我们的工作有一个主观的、超越性的维度,但唯物主义者和信息观主义都不能接受这一点。

(4)工作是自我奉献

所有人都在工作中或通过工作来寻求完整性,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被接受和重视。

在《圣 经》的前几页中,记载着关于人类基本欲望的故事:当时该隐(Cain)和亚伯(Abel)兄弟俩都渴望把自己的工作成果奉献给上帝。

大家可能听过这个故事。该隐是一个农民,亚伯是个牧羊人,兄弟二人都将自己的劳动所得献给了神(该隐献上了自己的庄稼;亚伯献上了最好的头生羊羔),但是神更喜欢亚伯的礼物,喜欢的程度远远胜过该隐的。

当自己努力工作了,但自己的工作成果却不被接受(即使以人类的标准来衡量,而不是神的),谁能不崩溃呢?不被接受就有了深深的伤害感。尤其是在我们付出一切之后,看到别人的工作被接受和认可,被认为比我们的更有价值。这种不接受会直刺内心,是对我们尊严和身份的一种侵犯。

上帝为什么会喜欢兄弟俩中亚伯奉献的供品,而不是该隐的(亚伯奉献的是血祭,该隐的不是;或者亚伯的动机是纯粹的,而该隐的动机不是)。就这一问题,目前有很多相当复杂的神学说法。但是本文对所有更深层次的神学问题不作重点讨论。在这个故事里,上帝行为中的“为什么”,相对于我们要从中挖掘出的认识来说,并不重要。我讲这个故事只是想让大家注意一个事实,即在早期的圣 经故事中,人类就非常关心贡献自己的工作成果,并努力使其被认可和被接受。这是我从文章一开始就试图阐明的人类学观点。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该隐的工作被忽视了,他嫉妒自己的兄弟亚伯的工作被认可,于是他杀了亚伯。

2. 工作动力学提出的工作的三个维度
吉拉尔迪(Girardian)对工作动力学做出了更深入的解释,我在此就不做详细说明了,但它主要是讲工作的三个维度的,而其中一个维度,我们将在下文中看到,涉及到牺牲。

在拉斯维加斯,当我走进公司律师办公室的那一刻,我对工作的理解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变。我立刻注意到在他巨大的电脑屏幕两侧贴着孩子们的照片,在这个贴着自己孩子照片的屏幕上,他整天都在工作——给案情摘要划重点,梳理复杂的法律文件。

我对他说:“这可真是展示家庭照片的好方法!”

“谢谢。这会让我的工作更完美。”

“此话怎讲?”我问。

他告诉我,在每一小时开始的时候,他手机上的闹钟就会响起,提醒他停下手头的一切工作,去想想自己的某个孩子。从那一刻起,他特意把接下来的一个小时的工作作为对这个孩子的牺牲和礼物。他告诉我,这样理解自己的工作,会使他的工作更加出色,更具爱心。

他把自己工作的每一个小时都看作是送给孩子的一份“真实的”礼物,当然,他不想送给孩子们劣质产品,所以就得好好工作。他说,希望在这一小时里,他发过邮件的每个收件人,或与之互动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在其中融入的爱。他这样想,其本质是一种“积极的”祈祷。

他在为一个孩子完成一个小时的工作之后,会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为另一个孩子做同样的事情。一旦他完成了 3 个小时的工作(他当时有 3 个孩子),他就会按照同样的方法,把剩余时间里的每一个小时用来为某事或为某人工作。

他告诉我:“上周,你应该感受到了我在工作中融入的对你的爱,因为你是与我在工作上有交集的同事。还记得我给你发过那条短信,让你知道我在想你,并问你是否需要我为你做什么吗?”

“是的,我记得。”

“那也是你的一小时开始的时候。”

这个律师对工作的看法给我的启示彻底颠覆了我的单一维度工作的小世界,之前,我还在用工作量(生产的产品数量)、赚钱多少、创造的工作岗位等这些完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工作。

事实证明,我完全被困在工作的客观维度中,我对工作的理解根本无法超越自己认识到的这一个片面的维度。

我忽略了工作的另外两个维度,或者说还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恰恰就是这两个维度,即工作的主观性维度和超越性维度。这两个维度不仅彻底改变了我对工作的理解,也改变了我对自己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些维度的具体含义,以及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如何去融合它们。

工作的三个维度


图3. 工作的维度

我用铁匠的工作,来说明这三个维度,因为这样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将这三个维度应用到不同的工作中。

客观维度

客观维度指工作的成果,也就是为世界带来客观事物或服务。在铁匠的工作中,他的工作成果是自己锻造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有形的客观事物——工具。对于大家来说,工作成果可能是出售的产品或为问题提供的的解决方案。工作这一维度的本质是我们做了“什么”。

主观维度

工作的主观维度是工作对工作的主体(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比如,一名铁匠在打铁时,他的手臂、肩膀和背部的某些肌肉会得到了锻炼,这可能有助于他形成勤奋、耐心和对细节的一丝不苟等某些人类的美德。(我相信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能说明这个问题)在这里,我要讲的重点是,工作通过参与工作的行为以特定的方式塑造人、形成人的品格,不同类型的工作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

我认为工作的客观维度和主观维度都是工作水平层面上的东西。

超越维度

工作的超越维度是工作的影响力或影响范围超越了工作对其本身和主体的基本影响。它是工作为构建世界、发展超乎可见和可测量的人际关系所做的终极内容。

在融合工作的超越维度上,我公司的律师做得就很好,他在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里,都用实际行动来爱他的孩子和其他人。他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他在工作时融入了对他们的爱,但他所做的工作对于他自己和他所接触的人来说,却有了超越性的改变——他赋予了工作不一样的意义。

但这不仅仅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如果我们以正确的方式看待每件事,它都有一个超越的维度。想想看,一个木匠被叫到一个工作地点,去完成一项特定的工作(比如为一个房间砌墙),就在工作时,他还不能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会对所要完成的建筑的整体形式做出怎样的贡献。他可能也从没见过这个建筑的设计图,无法看到自己的工作最终对整个建筑的影响,也不知道如何超越自己正在做的真实工作。尽管如此,他的工作成果也可以融合超越维度。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直到房子全部完工,房子才能成为人们可以居住的舒适的家。这个舒适的家,作为一个整体,就是超越部分(个体木匠工作),是超越客观维度和主观维度的东西。

我认为工作的这个超越性维度是一个垂直的轴,正是这个维度,鼓励我们从垂直于工作平面之上的方向,也就是从高于或超越工作的平面视角看问题。

使工作维度私人化

我曾经没有成功地将自己创立的一家公司卖给 Zappos,在这之后不久,我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关停这家公司。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我认识到工作的最后两个维度的重要性。

如果说工作的客观维度是唯一重要的,那就意味着我之前两年为创建这家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但是一旦我在创建这家公司中考虑到主观维度,我又发现,创办和经营这家公司的行为在很多方面(主观方面)极大地塑造了我,而这是不能用金钱来定量衡量的。

从超越维度角度考虑也是如此:虽然我还没有把自己的工作成果当成是对某个人的牺牲(像我的律师那样),甚至在工作时还没认识到它的超越维度(它不是出于想要超越市场的企图)。但我逐渐意识到,在创建公司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给我带来了自己从未预见到的美好事物:幸福的婚姻、深厚的友谊、大学里的成长,以及许多我后来才意识到的其他好处。

我想象着,如果自己从一开始就定义了工作的超越性维度,并像我的律师一样采取具体的步骤,去实现自己制定的任务,会发生什么呢。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这么做。

我鼓励大家融合工作的这三个维度:客观维度、主观维度和超越维度。如果大家以工作的这三个维度驱动自己的行为,改变对工作的看法,那么一份有高度、举足轻重、有深度且更有意义的工作马上就出现在眼前了。

如果大家在现在的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正在评估一份新工作,打算跳槽,那么请先拿出一张纸,做个三个列表,把工作的三个维度分别填入每一列。也就是给自己列个清单:这份工作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塑造自己的,它是如何超越了其本身而塑造世界或其他人的。工作的三个维度中,超越维度是最难以明确的,但一旦我们明确了,它就会成为自己工作中最强大的工具。

还可以自问一下,自己对工作的三个维度的理解是否有下面这些人的“影子”:

*作家

*企业家

*投资者

*老师

*家长

如果我们探索到了工作维度的核心要义,就可能会在这些“影子”中发现工作的积极的、主观的、超越的维度,发现自己对工作的激情。

如果我们在一份工作中无法找到一个积极的、主观的、超越的维度,那么我们就应该烧掉自己为这份工作所做的维度清单,拒绝这份工作。因为生命太短暂,在单一维度上工作或寻找意义就是在浪费生命。

译者:甜汤






饿了么给抖音补短板

行业格局能否生变
本地生活战场风云再起。

8月19日,饿了么和抖音共同宣布达成合作。双方表示,将携手探索本地生活服务新场景升级,通过优质的内容、丰富的商品和高效的物流配送,深度连接商家与消费者,在视频化时代带来“即看、即点、即达”的本地生活新体验。

近两年来,抖音一直在发力本地生活,大力部署“团购”业务之后,又低调试水外卖业务。去年7月就有传言称,抖音在内测名为“心动外卖”的APP,但5个月后,心动外卖业务暂停内测,相关小程序也一并下架。今年4月底,抖音生活服务在各地组建当地团队的消息不胫而走。7月开始,抖音又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试水“团购配送”,配送服务一份起售,用户填写地址并付款后,购买的套餐即可配送到家。

此次携手饿了么的合作,更是看出了抖音发力本地生活的决心。随着抖音的深度入局,本地生活领域或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01 谁给谁补短板
随着抖音牵手饿了么,本地生活的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升维。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仅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就达到2.6亿元,同比增速为15.1%;到2025年,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万亿元。在互联网广告营销整体市场规模的下滑的背景下,万亿规模的本地生活已经成为以广告为主要收入的短视频平台面临寻找新增长点的挑战。

牵手饿了么对于抖音而言,是发力本地生活迈出的重大一步。毕竟,本地生活领域,饿了么在行业的话语权比抖音要高。



▲图:饿了么

据了解,当下,本地生活是字节跳动优先级最高的业务之一。2021年初抖音对本地生活业务的目标是GMV实现200亿元,到11月GMV仅完成100亿元。而2022年这一目标到了400亿元,翻了一番。

早在2020年,抖音就已经开始布局本地生活。2020年初,美团和饿了么就在抖音上开通了小程序,通过搜索入口进入,同时抖音允许他们在品牌主页放置点餐入口,用户可点击跳转。不过,这一合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二者均以下架相关程序。

据知情人士表示,2021年3月至5月,抖音曾在中山、深圳、广州、北京、上海、郑州等几个城市,选取一些餐饮商家进行试点(后中山被撤),但效果并不好。

有消息称2021年7月,抖音还曾试点“心动外卖”,随后因物流配送体系搭建难度太大而放弃。如今,在抖音App搜索“心动外卖”关键词,会跳出温馨提示称,“目前抖音暂无外卖相关业务计划,‘心动外卖’相关的招商、代理信息均不属实”。

抖音跟饿了么合作具体会以何种方式展开,饿了么会获得多高级别的流量入口目前并未透露太多合作细节。根据目前的信息来看,抖音与饿了么的合作将“基于抖音开放平台,以小程序为载体”。

这次合作对于本地生活龙头美团的影响,显而易见。在相关新闻发布后,美团股价大幅下挫,20分钟内从上涨近1%转为下跌3%左右。此外,在2021年与美团达成合作的快手股价也在当日闻讯下跌,不过跌幅不大。



▲行业新变局或将开启

快手和美团的合作方式为美团在快手开放平台上线小程序,为美团商家提供套餐、代金券、预订等商品展示、线上交易等服务,快手用户将能够通过美团小程序直达。目前,快手上的美团小程序已上线餐饮、酒店、门票、美容美发等多个品类。

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表示,抖音这种日活6亿的超级平台加入外卖战场,会给外卖龙头美团带来压力。不过,抖音和饿了么究竟能否合作好,还需要继续观察,毕竟,在外卖行业内,这两家公司其实也算是竞争对手。

02 为何牵手饿了么
这场合作对于抖音而言,意不在外卖,而是在布局“本地电商”。在本次合作消息中提到双方将“在视频化时代带来‘即看、即点、即达’的本地生活新体验”,已经略见端倪。

抖音APP坐拥6亿DAU,在抖音上对本地美食、生活内容高度感兴趣的用户群体,正是此次合作服务的目标用户,此为“即看”。“即点”,发生场景在饿了么小程序上,当用户地理位置、视频内容、周边供给门店能通过技术实现匹配,用户即刻就可对种草商品在即时下单。“即达”,背后是饿了么覆盖城市每个毛细血管的同城物流履约网络,提供高效的送达服务托底。

“即看、即点、即达”,组成了合作从内容种草、在线点单到即时配送的体验全链路,这对于背后的内容运营、技术、商品供给以及局域物流能力是极大挑战。

当前在抖音和快手平台上, 本地生活的商业化路径多数为,短视频内容种草,团购订单链接促成交,再到线下门店完成履约核销。该模式下,不仅需要平台实现基于用户LBS的内容和供给的精准匹配,更要求以每个用户地理位置为核心单元,都能实现商家优质内容、即时电商供给和交易、配送履约服务这些复合能力的闭环。



▲抖音布局本地电商是重中之重

这也意味着需要将视频内容和即时电商配送履约服务完美结合起来,对于当下的短视频和电商平台来说,通过合作进行短板互补是将商业效率达到最大化的选择。本质上来讲,该模式下,是在探索出内容化的场景的同时,做好即时电商这门生意。

短视频平台内容化和即时电商本质上是两套不同的生态体系。以内容为主的商业化生态体系讲求的是全域流量的分发逻辑,核心壁垒在于优质的创作者引入和爆款内容运营。因此,在内容商业化模式下,广告收入是主要变现路径。

随着互联网进入存量时代,广告业务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流量变现的路径有了新的突破口。近两年爆火的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就是在内容商业化生态中进行电商业务探索的成功之举,这也成为了迈向“即时电商”服务的过渡桥梁。

但区别在于,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流量分发机制依旧是依靠全域流量分发而实现的。而即时电商则恰好相反,受限于区域供需和履约模型的逻辑,平台并不需要进行全域流量分发,而是只需要精准服务好“附近”的用户,为其匹配骑手,提供及时服务。

对抖音来说,重新建一套物流履约体系、商家运营体系,是一项庞杂的过程,此前在对“心动外卖”的尝试中,已经尝到了苦头。

对于饿了么来说,缺少视频内容基因,此前内部开发的“真香”频道收效甚微,能借助抖音短视频的内容生态来形成交易转化,或许需要为此付出一部分“流量费用”,但依旧是不错的选择。

此次,饿了么和抖音的牵手,对于整个行业互相打破“壁垒”,携手探索行业整体效率最大化也起到了积极性的推动作用。

03 本地生活能否迎来变局
餐饮业受到的冲击肉眼可见。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70亿元,同比增长2.7%,但餐饮收入3694亿元,同比下降了1.5%;1-7月份餐饮收入更是同比下降6.8%。尤其是今春的4月份,数据显示,当月全国餐饮行业收入2609亿元,同比下降22.7%,创下了2020年5 月份以来的最大降幅。

宏观经济形势困局之下,不少小商家对线上平台的入驻和依赖进一步加强。新的商业技术和解决方案对于迫切等待业务复苏的餐饮商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2022年疫情背景下餐饮企业调研报告》数据显示,近五成受访餐企在疫情期间开拓了外卖、团购等业务。对本地生活商家来说,决定收入增长最关键的因素,是包括上线外卖在内,如何在运营渠道多样化下收获更多的需求。

在本地生活业务中,外卖是最大的一块蛋糕。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2022年外卖用户的规模人数和外卖收入在餐饮总收入的占比不断增长。截止到2021年底,外卖用户的规模从2018年的4.1亿人增长至5.4亿人,外卖收入的占比增长到餐饮总收入的21.4%。



▲图:艾媒咨询报告

今年以来,包括顺丰、京东、拼多多、快手、字节等在内的互联网企业都开始尝试在这一领域发力。

今年1 月,顺丰与快手“同城巨拼”达成合作,顺丰同城将为其外卖业务提供即时配送服务;6月,京东成立同城餐饮业务部,并且以京东到家App为服务载体,在郑州等市试点餐饮外卖业务,由子公司达达负责配送;更早前,以社区团购为切入点,拼多多美团等已经在生活服务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随着巨头们的涌入,本地生活服务的商家数量和用户数、成交规模都在放缓,市场迅速进入激烈的存量竞争。本地生活领域从不缺少“战斗”,随着抖音饿了么的牵手, 行业将掀起新一轮更激烈的战争。

不过巨头间的激烈角逐,对于消费者和商家来说,并非一件坏事。毕竟摆在消费者和商家面前选择越来越多了。对于商家而言,入驻多个平台,能获得更多商务渠道和营销玩法,对于消费者而言,外卖软件没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平台补贴力度和配送服务体验是两大决定性因素。

未来,伴随着外卖市场规模的一步步扩大,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变化,势必会反推该行业不断升级优化服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零态LT”(ID:LingTai_LT),作者:张尧,编辑:胡展嘉,运营:陈佳慧,36氪经授权发布。



如何找到工作的动力,重拾对工作的激情?